Thursday, October 7, 2021

少棒生涯不是夢

 

             (蔡安達英文原著/蔡淑媛譯述)

  記得我才剛滿六歲的時候,我的父母就忙著開車接送我和我哥哥,進出於不同的球場,參加不同的球隊~~娃娃棒球隊、少棒隊、足球隊,全年無休止。當時年幼,只覺得打球好玩,沒能體會到父母的參與和接送的辛勞。因為少棒隊是每天課後練球,除了每天兩次的球場接送,週末下午若有球賽,母親還要到球場邊的小攤位和隊友的家長一起賣熱狗、刨冰和糖果。現在時過境遷,回想童年生活,才知道那些年的球隊訓練和啟示,在我的生命中產生了極大的助益與影響。對於生我育我的雙親,內心不由充滿了感激之情。

  對我來說,運動不單是四肢的鍛鍊,它還是人生的縮影。球場上勝負得失的感受,是生命過程中極重要的經歷。球隊運動競賽給人最具體的意義是一種不屈不撓,打拼到底的精神。為了爭取團體的榮譽,人人奮不顧身,全力以赴,流汗流血,在所不惜。這就是奮鬥使美夢成真的原動力。

  如今定居美國但來自台灣的我們的父母,對於養育兒女的付出一向不遺餘力。台灣族裔的孩子們也都勤勉好學,在學成績和音樂才藝的表現極為出色。然而,青少年運動的領域卻還是亟待開發的園地。在孩童的世界裡,種族歧視是最不敏感的地帶。對團隊的忠誠與求勝的意志,讓教練和隊友對我們的膚色視而不見。如果你是球隊裡出色的球員並且合群友善,教練會把你視若子姪,隊員把你當作知己。這種奇妙的種族融合,大概只在孩童的球場上才能發生,絕不可能發生在自家閉關自守的後院。

  奉獻、自律和刻苦耐勞,生命因而更趨成熟,而運動正是這方面最好的教練。一個喜愛運動的孩子,一定特別注意自己的健康和技能表現。他們較有毅力把煙、酒、毒品等不良物件拋開。為了避免隊友無意的取笑,或被對手球員取上難聽的綽號,他也會特別注意自己的體重與外表。

  來自台灣的父母較少積極鼓勵自己的孩子參加運動競賽。是不是擔心運動會佔去過多念書的時間呢?我母親曾經告訴我,一般台灣人守舊的觀念是~運動場上奔跑跳躍的孩子,往往「四肢發達,頭腦簡單」。其實,在運動場上,一個人可以學到課本上無法得到的知識。譬如說,棒球比賽時,球員的調遣、盜壘、保送與長短打等技術的運用等策略,極有助於成人商業世界的發展。再說,若不送到球場去消耗一些精力,放學後就待在家裡看電視、打電動或講電話,豈不是浪費更多寶貴的時間而且更有損於身體的健康?

  少年時代某種程度的競爭是必要的。生命的過程原本就是一場競爭:適者生存,優勝劣敗。一個社會競爭的勝利者,不一定必須具有非凡的天分,但他一定要盡力而為,不放棄、不推諉,對自己的理念堅持到底。這份堅持,在童年歲月的競技場上就能開始學習。他們能從球賽的勝利中得到一份啟示~皇天不負苦心人。他們也能從失敗的悲痛中得到一份教訓~努力不懈,堅持到底,才有勝利的機會。

  也許有些家長會認為,我們的孩子體型單薄,在球場裡與那些高頭大馬的西方孩子拼鬥,豈不是太危險了?其實,在六、七歲甚至十一到十二歲之前,東西方孩子在體型上並無太大的差異。如果我們從小就灌輸給孩子“我們太弱、太小,比不過別人”的觀念,孩子們可能就真正失去一個學習堅強、壯大、自信與自律的機會。以後在大社會的茫茫人海中,他們碰到身強體壯的對手,既使是心智方面的競賽,也會迴避退縮,把勝利的果實拱手讓人。我從小就沒有夢想過,自己在運動世界中會有非凡的成就,也從未把任何超級球員當作崇拜的偶像,但在我的求學路上,我深刻地感覺到,我追求學問的啟發點,原始於六、七歲時參加的少年棒球隊。

  我的學歷是史丹佛大學(Stanford University)商學博士。我在大學執教碩士班「商業管理」(MBA)課程且數度獲得優良教學與研究的獎項。但在內心深處,我確知一生中培養智慧以及體能鍛鍊的最佳時段與園地並非舉世皆知的名校Stanford,而是多年前的「白蘭公園」(Bayland Park)~參加了娃娃棒球隊、少棒隊、足球隊、台灣日壘球賽,以及數不清的倉促成軍,就地取材的臨時湊合隊~於Houston, Texas炎炎長夏炙熱的日午。                     (10/2021年修訂)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