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April 21, 2018

命運的玩笑



1975年秋季開學,我應聘在美國德州休士頓一所公立高中Bellaire Senior High School 創設漢語課程(Mandarin Chinese as foreign language course。我在那個學校先後執教32年之後於2007夏季退休。
在每一個學年的開始,我總會要求新來的學生回答這樣一個問題~為什麼選修漢語?學生的答案五花八門,但其中總有幾個學生給我如下的反應:「父母親逼我學習。我不喜歡但沒辦法。」我告訴他們,如今的世界已經成為地球村。有機會學習外國語言,一定要盡力而為,尤其是生長在俱備該種語言環境的學生(家中長輩習慣用此種語言交談),更能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學生不服氣,往往跟我抬摃並對我嗆聲說:「我在美國長大,又不去中國或台灣,學中文有什麼用?」為了安撫軍心,我會告訴他們我自己親身的經歷~一個名叫「命運的玩笑」的故事。
我讀高雄女中初一那年,遇到了一個傳言當年是南京「金陵女子大學」的校花,卻不知道如何教學的英文老師。開學第一天上課時,她先叫我們翻開課本,找到英文二十六個字母那一頁,然後就輕啟朱唇字正腔圓地唸過一遍。如此這般,她就確定我們已經聽懂並能全盤發音。接下來她就I am a boy. You are a girl, 按照課文咿咿啊啊繼續朗讀下去。整整一個星期,我只看到她塗著深紅色口紅的嘴唇一張一合,不知道她唸的是「什麼碗糕」,眼睛要跟隨的,是哪一段課文?每天上英文課的時段,我在教室裡感到如坐針氈,可又呼救無門。
「腳手肉pi~pi挫」地等待第一次月考的成績單。正如自己所料,成績單上英文科得到的分數是顯眼的「紅」字(不及格)。以後發憤圖強,死背硬記,成績雖然大有進步,但是對於英文的排斥心理從此種下了根苗。
我們班裡患了「英文恐懼症」的同學不只我一個。初三畢業時,有好幾個同學放棄高中,改讀師範學校。她們倒不全是因為家境貧寒,讀師範可以住校領公費,或者畢業後分發執教的學校、工作有保障,而是因為對英文心生恐懼,故而產生了逃避的念頭。當年師範學校英文不是必修課。
我讀大學的年代,正好遇上出國留學的狂潮。經常聽到流傳的這樣一句話~「來來來,來台大,去去去,去美國。」拿到獎學金前來美國留學,是一件光耀門楣的大事。當我升上大四以後,班上的女同學絕大部分都開始忙著找教授寫推薦信,參加托福(TOEFL)考試,申請美國大學研究所。男同學(僑生除外)因為必得入伍服役,所以暫時按兵不動。只有我「老神在在」,以事不關己的態度,盡情享受大學生活最後一年的愉悅青春。
暮春三月,杜鵑花開遍校園。有一天的課後黃昏,我安步當車在椰林大道「傅鐘」周遭四處遛達時,迎面遇到教「希臘神話」的教授。他是美國人,天主教神父。我們邊走邊談,他突然問我,別人都去找他寫推薦信,為什麼不見我的蹤影?我一向對Mount Olympus 眾神的故鄉,及其絢爛多姿的神話有偏愛,對這門功課特別用心,故而得到甚高的分數。他大概把我視作「孺子可教」的好學生,故有此一問。
我笑著告訴他,我又不出國,要什麼推薦信?他聽完大為驚奇,開口又問我:「別人爭先恐後要出國,你怎麼不動心?」我說正因為大家爭相出國,總得有人留下來為自己的家鄉與社會做點事。他聽了非常感動,拍拍我的肩膀說:「對!對!妳說得很對。孩子,願上帝祝福妳。」
半個多世紀過去了,但那幕與「希臘神話」教授在校園裡不期而遇,以及當時的談話內容與上帝的祝福,至今印象仍然十分深刻。除了他六呎四吋的超高體型,與長長的馬臉上濃濃的鬍鬚,酷似美國林肯(Abraham Lincoln )總統,故而令人難忘之外,另外一個原因是我只告訴他「半」個不想出國的理由。
另一半的理由是,自從初一那年被英語老師嚇到,月考拿到生平第一個(且是唯一)的「紅字」以後,我的英文能力一直沒能真正進入佳境。為了考試,只把作業、講義死活照背。後來七彎八拐,竟然進入外國語文學系就讀,其實對於英文(尤其是文法),一直都是「相看兩相厭,越學越心煩」。那時我已下定決心,大學一畢業,就與英文一刀兩斷,再無瓜葛。
我那時想到就立刻做到。六月中唱過驪歌,七月初打包搬離女生宿舍返回高雄。九月開學就在市郊一所初級中學教中文(一般所謂「國語」)。閒暇之餘持續從事自己喜愛的文藝創作。接二連三的短篇小說與散文在報章、雜誌陸續發表,得到了某些成名作家的肯定與鼓勵,也獲得了所謂「年輕作家」薄薄的虛名。
兩年過後結了婚,為人妻又為人母,以為歲月的長河從此就這樣平靜、順暢地流淌下去,直至生命的暮年。那裡想得到呢?牽牽絆絆的人生遇合,最終還是把我拉扯到當初堅決不來的美洲大陸,一輩子還得與英文「葛葛纏」,還得靠它出門打拼過日子。這番折騰,正好印證了一句千古名言~命運總愛跟人開玩笑。說是邪門也罷,不信還真不行。                  我用自己的人生故事來激勵學生,目的在於提醒他們,對於將來「不要去哪裡」、「不要做什麼職業」,「哪一種學科更重要」、「哪一科不重要」,結論不要下得太早,更不要未盡全力就排斥放棄。十六、七歲的黃金年華,身強體健,記憶力正好,就該燃起求知的熱情,攤開學習的胸懷,多方接納並吸收各種學識與技藝,努力囤積智慧與知識的能量,來迎接人生不可預知的挑戰。往後的歲月,不管風雪雨晴,在成家立業的漫漫長路上,既使命運之神又想耍花招,與人開玩笑,也就難有可乘之機了。
                                         2018年修訂)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