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May 30, 2023

記憶中的木棉花 (2023年五月修訂)

    我就讀於省立高雄女中高中部的那些年,教室在二樓,窗外有棵木棉樹。樹從校園角落拔地而起﹐理直氣壯地一路衝向青天。巧克力色澤的枝幹, 塔樓一般往四方層層相疊伸張開去﹐在南台灣夏日的暖風裡自在地搖擺。我的座位緊靠在窗邊。只要稍微抬頭﹐就能清楚地看到枝頭的綠葉﹐和綠葉間呼朋引伴、跳躍嬉戲的鳥雀。木棉花開的時候﹐小湯碗那麼大的花蕊是極搶眼的橘紅色。它們一朵一朵大大方方地高掛枝頭﹐好像滿樹點燃了閃爍的營火。花開過後結成棉球﹐成熟後就在枝頭爆裂﹐風起時棉球就離枝墜落。潔白的棉絮隨風飛舞﹐若不細察﹐會錯以為是從北國冰河飄來的雪花。

   那些飄落地面的木棉﹐是我跟一個小學、初中的同班好友美智真心的愛寵。下課後返家前﹐我與她經常流連校園﹐在木棉樹下撿拾雪白的棉花團。當時心情﹐期待著有朝一日能收存到足夠的棉絮﹐送到棉被店裡打造一條輕柔可愛的【囝仔被】捐贈給孤兒院。初中畢業後﹐我升讀母校的高中部﹐而她雖經學校錄取﹐卻奉父命放棄入學﹐一個人孤單地前往遙遠的台北就讀女子護理學校。當年從高雄坐慢車到台北是十多個小時的旅程, 對於我們這些初中剛畢業, 十四五歲在高雄土生土長的小女生看來 , 簡直就是海角與天涯。離家前夕﹐她一再叮嚀﹐每逢木棉花開﹐別忘了寫信告訴她,並要我繼續收集棉絮﹐以完成“做棉被“贈送孤兒院的心願。

     高三那年的國文老師姓程﹐當時大約六十上下的年紀,住在校內單身教職員宿舍。他長得肥胖﹐有一個滾圓的肚子﹐調皮的學生給他取了個外號叫大西瓜。學校離高雄港口不遠﹐晚春初夏,南台灣溼熱的風從海面吹進教室﹐使人困頓欲眠。程老師用一口厚重不易聽懂的山東口音努力地講課,那經常是我給遠方的好友寫信的一段好時光。有一次﹐我在信裡這樣開頭:「美智:木棉花又開了。午後炙熱的日頭把木棉花照成一團讓人無法直視的火球。大西瓜在講啥因為口音太重故而"聽攏無"。教室裡有人手托香腮﹐杏眼微張假做傾聽狀﹐其實是夏日炎炎正好眠;有人振筆疾書﹐狀若做筆記﹐其實在趕寫下節要交的功課。我正好利用這段時間給妳寫下這封信。。。」

我文思如江水滔滔,一發而不可收拾。。。不知過了多久﹐無意中一抬頭﹐發現大西瓜正站在我的書桌前﹐目光從眼鏡上方逼視下來。他伸手取走我桌上的信紙﹐一言不發轉身回到講台上。我胸口噗噗跳﹐心想“代誌大條“了。我不但上課偷寫信﹐而且滿紙荒唐言﹐對老師大不敬。那堂課苦撐到盡頭的感覺至今難忘。

     程老師沒有當眾對我說出任何責備的話語﹐想來是為了給一向 “形象端莊“的我留點面子。他也未曾在課後把我調到辦公室去訓戒一番。畢業前夕﹐他甚至對我說過這樣一句話:『如果不念中文系﹐就不要回校來看我』。他顯然把我看成是他一脈相傳的得意門生。當時年輕的我﹐未能免於時代潮流的沖擊與現實生活的考量﹐終究沒有完成老師的心願。大一那年暑假返鄉﹐聽到程老師因心臟病突發過世的消息﹐我竟然心虛到沒有勇氣到靈堂前與程師告別。 

    離別家鄉多年後返台再度踏入母校的大門﹐卻已是景物人事兩皆非。舊時古樸的木造二層建築﹐早已改建成美輪美煥的教學大樓。曾經消磨過無數晨昏的的柳蔭荷池﹐紅亭小院﹐則成了氣勢磅礡的綜合圖書館。連那株鬱鬱蔥蔥﹐高大挺拔﹐當年以為能活到地老天荒的英雄樹──木棉﹐也已消失無蹤。「青青校樹﹐萋萋庭草。。。筆硯相親﹐晨昏歡笑﹐奈何離別今朝?。。」耳邊若有驪歌響起﹐迷矇眼簾中﹐木棉的樹魂花魄﹐似乎在原地顯靈重現。驀然回首﹐與青春再度相逢﹐自己仿佛又還原成短髮齊耳的白衣黑裙女﹐傍著綠窗花樹﹐埋首案頭﹐向遠行的好友訴說少女心事:為賦新詞﹐強織的淺恨與輕愁。

   寬厚待人的老師客死台灣已逾五十年﹐埋骨處恐早已淪入蔓草與荒煙。相約共織棉被的好友﹐也在多年前木棉花開的季節因肺癌在美東辭世。回首前塵﹐恍然一夢﹐唯有女中校園那株木棉樹﹐那璀璨的樹影花色﹐牽絆著無法割捨的師恩與友情﹐在內心深處銘刻成一柱望鄉的圖騰, 在清晨淺宵欲醒未醒的時刻,映襯著遠方舊鄉島南明亮的陽光﹐在記憶深處燃放著火焰般的輝芒。    

                                      (20235月修訂)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