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May 10, 2014

教材編寫記


「台灣語文學校」(Taiwanese School of Languages and Culture)顧名思義是教授台灣語言、傳承台灣文化的學校。自籌備期間,學校就希望能開辦台語、中文與客家話三種語言課程。客家語班的學生一直從缺,只有台語班、中文班以及稍後增設的English Creative WritingESL與數學班延承下來。教材好壞事關教育的成敗,故自創校初始,熱心參與校務的鄉友就形成了共識~應該編寫一套適合海外台灣子弟學習台文與  中文的教材。
由於受到國民黨政府長期有計畫的打壓與醜化,台灣島內生長的青少年多少都患了「母語自卑症」。一般都認為台灣話是沒知識、沒水準的下等人才說的語言。有鑑於此,台灣語文學校遂開風氣之先,設立了台文班。我們採用的教科書有以下三種:
一.《來學台語》(Basic Taiwanese)─加拿大 Taiwanese Heritage Society 出版。
二.《 生活台語 》─台北自立出版社出版。
三.《台灣話》(Taiwanese)─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出版。
從這三本教科書選出適當題材,再由授課老師加入自己收集的兒童
詩歌、民俗故事並加註台語羅馬字,由淺入深,循循誘導,希望在海外生長的咱兮第二代能用母語和長輩溝通。祖孫兩代沒有語言代溝,進一步更能領略台語之美與豐盛的台灣文化之內涵。
    對於台灣文化的傳授,指導老師使用簡明的解說配合幻燈、海報與圖片,介紹台灣的民俗節慶、山岳河流與農作生產等。其目的在啟發學生對原鄉台灣的認知與嚮往。他日因緣聚合返鄉定居,對自己的母土家園才不至產生陌生疏離之感。既使回歸無期,經由這段青少年期的浸潤培育,或能興起尋根、回饋的熱情。
 「台灣語文學校」中文教材的編寫經過兩個階段性的努力。一九九一年,完成《中文課本》第一、第二冊。這兩本教材共有二十四課,內含課文、生詞、補充生詞、詞組和筆畫等六個部分。由我本人負責撰寫。每寫完一課就由沈郁芳老師召集謝清實、黃智舜、包方明、張美枝、蔡鈴玉等諸位老師與我在她家研究討論。等到修正的程序全部完成後,由潘美玲老師插圖,陳德通先生設計封面。
那時大家都有全職專業的工作,只能利用晚飯後的有限時段集體創作。運用個人特有的能力與經驗分工合作。有時忙到midnight還不知夜已深沈。特別令人懷念的是蔡鈴玉老師。伊不但深受學生歡迎,而且還寫得一手好書法。那些年家用電腦還不普遍,每課生字皆由伊先以毛筆寫成,然後再添加筆畫順序。伊不但參與編寫工作,每次聚會還不忘帶來親手製作的糕餅點心,配上郁芳家的上等好茶,真的消除了老師們熬夜趕工的疲憊與辛勞。這樣一位多才藝、疼愛學生的好老師,竟在五十五歲的生命盛年因病辭世。現在每逢翻閱《中文課本》,看到伊留下的斑斑墨跡,思往事,惜流光,不捨與感傷齊聚心頭。
《中文課本》的特色是採用簡體字與漢語拼音。生詞欄中則繁簡體並列。我們當初的想法是,簡體字書寫比較容易,又因日治時代很多簡體漢字如国、体、台、変、园等,早已在台灣島上通用流行。拼音法又近似拉丁語發音系統。我們相信這兩種因素的配合可以減輕學生學習的負擔。這樣的安排,在當年可算是一個大膽的創舉。課文內容取材於日常生活中看得見、摸得著、認得出也感受得到的家庭人事、學校作息和天體與大自然的事物。我們盡量選用筆畫少又普遍的字彙、詞句和可以琅琅上口的兒歌、短文,以期達到引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效果。
《中文課本》試教幾年之後,任課教師的評估與反映是,課文內容非常豐富,但每一課頁數太多;有的老師感到教完一課所需的時間過長,年幼的學生因而感到不耐,失去學習的興趣;況且,班級層次增高以後,需用的教材愈多,兩冊課本已經不夠使用。因此,另起灶爐,編寫新教材已成了刻不容緩的工作。
第二次預估編寫七冊。由於冊數多,令我更感到任重道遠。這次幸運的是找到了一套內容題材相當符合學校需要的華語課本。以此為藍本,我們大量進行增刪、修補、改寫,並把語句生活化。按照原先《中文課本》編寫內容(課文、生詞、補充生詞、口語練習、組詞、筆畫等六個部份),先完成一到五冊。
學前班教材不在這七冊系列之內。它是由楊佩文、楊秋琴和Irene 趙等三位幼教班老師合作的成果。學前班教材以拼音系統的母音、子音、四聲分段入門,配上可愛的童畫、歌謠與唱遊,把未到學齡的孩童慢慢帶進說話與書寫系統殊途的華語文世界。
第六、第七兩冊由我獨力完成。我把自己在高中教學使用的材料簡化為明白易懂的章節。為了加強原鄉印象,我撰寫了一系列有關台灣地理、文化和地方傳說的故事當作課文。「Formosa台灣」、「亮麗的明珠~台北」、「阿里不動溪」以及「壽山寶藏」等都加入課文的行列。學生在學習語言同時,也對母土的山川風貌能有所瞭解。這一系列的教材與《中文課本》不同之處,是繁簡體課文同時並列,而且附加每課作業。作業的編寫雖然讓我絞盡腦汁,費盡心血,但大受老師歡迎。老師們每教完一課,取下作業紙,就是現成的學生家庭作業。
這套教材自一九九八年開始著手編寫,歷經三年,終於在二00二年定稿。在這漫長的四年間,除了我個人,還有李秀英、葉培林、包方明、黃燦琴、鐘嗣芬諸位老師所組成的堅強班底,大家群策群力、分工合作,才能事竟全功。眾所周知,世界上沒有所謂完美無缺的教材。以後的修正、續寫、補全,當在預料之中。今逢學校二十週年校慶,撫今思昔,僅以此文約略記下當年編寫教材的過程,同時追憶二十年來或辭世、或遷離,在教育的園地上辛勤耕耘、甘苦與共的故人。
                                                        2005年初稿,2014年修訂)


No comments: